:::

石材產業概況

臺灣石材產業起源於1960年代花蓮大濁水白色大理石的生產,初期是以加工臺灣大理石礦資源為主,直至1970年代改以生產清水溪蛇紋石為主,到了1980年代,國內石材加工業業者引進國外花崗石進行加工製作,在1990年代則是進口世界各國的石材原石,加工供應國內石材急速成長之需。由於40多年來的努力與奮鬥,1994年的石材原石進口量已達世界排名第二,平均每人石材消費量排名世界第三名,原石加工量世界第五名。到了1998年,臺灣石材產業的加工設備產能僅次於義大利,在全球排名為第二名。


而根據STONE2001的統計資料顯示,2000年臺灣石材產業的原石進口量為世界第7位,及石材機械進口量占世界第7位,由此可顯示臺灣石材產業在國際上的重要地位。其不僅在世界石材產業上創造出輝煌的成就,同時亦是臺灣東部地區(以花蓮為主)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地方產業之一。


石材產業依業者在供應鏈中負責的工程分層可分為:上游 – 採礦業,中游 – 石材加工業(一次加工業、二次加工業),下游 - 建築應用、建材安裝。又依據MIT微笑標章開放驗證之產品項目別可分類為:建築石材(大板、平板製品、異型製品等),日用石材(家具、餐具、廚具、衛浴、辦公室用品、金斗與骨灰罈等),石材藝品(石材雕像及其他裝飾陳設石材製品),人造崗石(合成再製石,由天然石粒料與膠合劑等化學添加物組成,其中天然石粒料含量應高於92%之製品)。

石材製品產製流程

石材製品產製流程(資料來源:臺灣經濟研究院)

石材產業概況

石材加工流程

石材加工流程(資料來源:石資中心)

  • 上游:採礦業
    臺灣因為受限於地質與環保,石材原石約98%需依賴進口。臺灣進口原石量已高居世界第四位,僅次於法、日、義。臺灣石材資源大多蘊藏於東部地區,北起宜蘭與花蓮兩縣交界處之和平溪,南至台東知本溪,主要以蛇紋石、大理石與石灰石為主。石材開採從早期以人工開鑿(河床轉石),爆破/土工機械、人工鑽孔到目前現代化採礦機具運用,礦山的建設,規模及生產能力不斷地提升。但由於各種石材礦體屬性、材質等困素條件不同,各礦區作業方式也非全一面性現代開採。
  • 中游:石材加工業
    石材加工業者可因加工的程度分為一次加工業者與二次加工業者。一次加工業者將原石塊先以鋼砂拉鋸或鑽石拉鋸依照業者或市場需求進行切鋸,並將石板進行補膠與表面處理,再由二次加工廠以橋式機進行裁切、鑽孔倒角等細部加工。石材加工廠設備多屬於大型的機具,如大型拉鋸機、圓盤鋸機、橋切機。加工完之成品多藉由天車或油壓起重車進行廠內搬運,再由配合的運輸公司以平台聯接車或業者中、高噸數卡車運送到產品加工廠進行下工程加工。
  • 下游:建築應用、建材安裝
    建築、建材之應用與安裝多為建材石板或異型,依現場需求再裁切選用的尺寸,相關內容在此不詳述。

石材產業面臨問題

  • 1.設備管理之問題
    因業者多為從學徒開始從事石材加工,所以各業者會依據所生產之產品加工需要而自行進行設備客製化調整。但業者對設備的管理方式多為設備故障後才進行自行或委外維修保養工作,業者較少建置設備使用前點檢、定時設備自主保養規劃等設備保養管理工作。

    由於業者缺乏設備管理,明顯的影響是造成產能下降、交期延遲,但潛在的問題是造成現場人員的工傷事件。除建築石材需要對成品尺寸進行量測外,其於日用石材與石材藝品業者較少有量測設備。即使業者擁有游標卡尺,但量測設備卻普遍無定期送校與妥善的保養管理機制。

  • 2.原物料管理之問題
    因石材為耐久材,原物料較不會受到時間、天候等因素而發生質變,所以業者較少擔心庫存原物料與產品會受到時間與環境的影響。但由於工廠佔地寬廣,業者大多有空地就進行原料暫存堆放,而較少對原物料進行庫存位置管理,以致常發生花費長時間進行石料尋找或重複購買石料之現象。

  • 3.製程作業管理之問題
    多數業者多年從事石材,產品製造流程、加工技巧、注意事項與異常處理大多存在管理者印象中,因操作細節較難書面化,而未進行書面記錄。此模式管理常造成現場作業人員以口耳相傳工作重點,雖然產品已全檢方式進行篩檢,但仍常因為不同作業者產出不同品質等不穩定現象,輕則產品外觀重工,重則產品批退報廢,造成業者成本上升、客訴賠償、重覆運費等財務損失。

  • 4.人員管理之問題
    多數業者採用工作日誌進行每日產能管理,但業者多半以時付薪,較少按件計酬,以致較難管理現場人員效率問題。徵人與留人一直是石材業者普遍煩惱的問題,即使找到人員,對於新進人員的教導與適職適用也是業者另一個頭痛的問題。另外,第一代管理者漸漸進入退休年齡,雖然石材加工仍有豐富的利潤,但工作辛苦、環境條件較差,業者的第二代較不願意接手,以致公司接班人的問題也是業者煩惱的問題。

  • 5.檢測作業管理之問題
    因石材需經過一連串耗損加工後才會成最終製品,所以進料尺寸較成品規範要大。多數的石材業者只對成品進行外觀目視檢驗,除建築石材製品要求尺寸外,日用石材與石材藝品業者較少需要使用量測設備進行產品檢驗。

  • 6.顧客關係管理之問題
    業者對產品幾乎進行全檢,所以較少發生顧客抱怨問題,即使顧客發現有不良品,業者多採取良品換貨方式處理,因而業者較少有顧客抱怨處理流程與表單,亦沒有進行發生不良問題之原因分析與防止再度發生的處理機制。

石材產業建議方向

  • 1.設備管理建議
    無論是一次加工廠或二次加工廠,生產設備是業者賺錢的工具。雖然業者習慣開工前巡檢廠內設備是否正常運作,但僅憑著過往經驗與認知進行檢查,當發現設備運轉不正常或故障時已太晚,所以建議業者能設立使用者自我設備維護保養制度,利用設備點檢表執行平日設備維護保養。並且業者依據過往經驗研判設備耗材更換週期,利用設備點檢表提醒作業按表進行耗材檢查與更換。如此以事前預防代替事後維修,業者的產值與產能提升,成本下降,競爭優勢自然增加。建材石板製品多為依照訂單客製生產,雖然製品有尺寸量測記錄,但製品精密度允許較大的寬放值,且建材到安裝現場仍會再微調修飾,所以石板裁切業者僅對製品以捲尺概括的測量。雖因投資報酬因素,沒有業者會將捲尺送公證實驗室進行校正,但仍建議石板加工廠對捲尺依舊需要進行日常點檢,當捲尺尺身發生折損或單位刻度變模糊時,業者便當立即更換,以免造成量測錯誤。異型、藝品與日用石材製品多利用特殊刀具加工成型,雖然製品對尺寸較不要求,但刀具的重要尺寸仍會影響製品的外觀,故建議業者建立量測設備管理與檢測作業管理,以提升產品品質。

  • 2.原物料管理建議
    石材為天然資源,且許多原石塊為客戶提供或透過貿易商代購,一次加工廠進料時較難從原石塊外觀判斷石材內部紋路、顏色變化、裂痕等瑕疵,直到業者鋸切後才知道內部瑕疵與可用石材才數,但一次加工廠的記錄表卻可以提供二次加工廠或藝品、日用石材作為進料管理的依據與參考,故建議一次加工廠善用表單,確切記錄石材資訊,將成為二次加工廠或藝品、日用石材加工廠一大助力。而建材石板二次加工廠的製品多為客製化,業者習慣以一張白紙將尺寸、數量、工法,完工與否等注意事項全登記在紙上,業者再隨貨將記錄交付客戶。建議業者可設計固定表單,將所有資訊全記錄在表單中,如此不僅可以有效的管理原物料,同時兼具製程管理的功能。

    通常藝品、日用石材加工業者會自行購料與備料,所購進的石材會先暫存在廠區空地上,待需要時再委託加工廠裁切。為避免業者重覆購料或找料時間過長,建議業者可繪製廠區圖並將石種、數量與存放位置標示在圖上,有效的物料管理。

  • 3.製程作業管理建議
    無論是建材或是藝品、日用品石材加工廠,多數業者已有慣用的管理表單或利用白紙記錄代替管理表單,但其表單內容僅為尺寸、數量等基本資料,建議業者可將現用之表單下方增加作業注意事項說明,甚至將品質管控項目也納入表單內容,讓管理表單可兼具產品數量與製程品質雙重管理功能。

  • 4.人員管理建議
    徵人與用人一直是石材業者煩惱的問題,並且人員之適職適用也讓業者困擾。
    建議業者表列廠內工作所需之技能,建立員工能力鑑定表,並且管理者依據內容進行人員技能鑑定與確認,不但可以依表給與人員適職的報酬,提升人員工作士氣,同時經由合格人員擔任適當工作,可提高產品品質又可降低廠內工安事件。

  • 5.檢測作業管理建議
    多數的加工設備已具有尺寸、角度等設定功能,業者只需利用檢具或量測工具複查再確認。而石材之材質測試則非業者專業能力所能勝任,且測試設備也非業者所能負擔,但建議業者可以藉由專業檢測單位,例如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等相關單位支援,不但可提供檢測服務,同時亦可給予專業技術建議。

  • 6.顧客關係管理建議
    因石材為天然資源,材質本身就可能存有微瑕疵,且石材一旦加工成型就無法
    改變,所以業者對顧客抱怨多採取換貨方式處理。雖部分瑕疵製品外觀可重工再研磨、再拋光,或將製品裁切成其他樣式再利用,但仍建議業者需分析造成不良現象的原因,防止再度發生,如此不但可以降低損失,亦可以提升產能產值,建立業者口碑。

參考資料:
1.經濟部工業局,102年度臺灣製MIT微笑產品生產工廠品質管理系統健置指引石材產業,2013。
2.黃日進,臺灣石材產業經營困境與未來發展方向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營建技術與管理組,2006。